编者按:湖南桑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年11月,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根据中央指示,从桑植县刘家坪、瑞塔铺等地出发,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乡亲,实行战略转移。桑植百姓倾尽全力支持红军,他们冒着重重危险医治重伤员并护送他们继续长征的故事至今感人至深。系列报道《新长征再出发》,今天推出《藏在农家的“医院”》。
央广网张家界7月8日消息(记者尧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湖南省桑植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一座座肃穆的红军雕塑、一幅幅厚重的历史壁画让人不禁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84年前,两万多名红军正是从这里战略转移,踏上漫漫长征路。
年到年,贺龙、任弼时等人率领红二、六军团部队,经过浴血奋战,壮大了以桑植、永顺等地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年9月,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对根据地发动新一轮疯狂的“围剿”。形势严峻,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将主力移出根据地,并于11月4日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刘家坪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宣讲员陈林介绍:“‘刘家坪会议’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战略转移的方针,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转移的转变,并对战略转移的行动做了具体的部署。当时就是坚决精简行装,广泛深入动员,每人就只带三天口粮、两三双草鞋,进行战略转移准备。”
在准备远征之时,部队里有三十几位重伤员,领导实在不忍心将他们精简。军团决定,将这些红军伤员送到洪家关横塘湾养伤。
眼前的横塘湾,青山环抱,一幢幢民居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下。74岁的红军后人谷丰老人说,横塘湾是谷氏宗族的祖居地,80多年前,这里背靠大山,一栋栋木屋前后相连,是红军伤员理想的治疗之地。“我伯伯就组织部队的一些人,一起抬担架,把伤员抬到我们湾里的谷氏祠堂。我们那个祠堂原来是个四合院,上面还有个宝亭,伤病员就住在这个宝亭里面,像个空中楼阁一样,很隐蔽。”
红军伤员被秘密转移到横塘湾后,当地的地下党员与村里的骨干分子商量,决定在谷氏祠堂建医院。谷丰老人说,当时,各家各户凑来了被子、床板和日用品送到了祠堂,“横塘湾养伤病员的这个地方都称为‘医院’,伤员刚开始的时候都在一起,后来一些病基本上治好、还需要彻底恢复健康的人,就分到了各家各户。”
当年的谷氏祠堂,如今仍保留着一面灰白的墙壁。谷丰老人回忆,为了养护伤员,乡亲们省吃俭用、备粮备药。当时有人纺纱绩麻,有人变卖田土,只为改善伤员的生活。谷丰老人说:“养那么多红军伤员,那都是全湾人大家来共同负担的。我们横塘湾不是家家都养了红军伤员,但全湾人你拿多少米、他拿多少米、他出多少钱……养伤病员的时候,整个湾的人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给红军伤员治疗,保密工作更为重要。医生每次出入这些隐藏在农家的“医院”,都是以赶场或走亲戚为名,与敌军周旋。桑植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章衡说:“有一次,请来的一位医生叫瞿德阶,正要往横塘湾赶的时候,发现身后有人跟踪,是个跛脚的‘叫花子’。瞿德阶灵机一动改变路线,将计就计,说要帮‘叫花子’治治病。‘叫花子’跛脚是装的,怕露了马脚,只好当着围观群众的面跑了。”
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伟大征程。覃章衡说,当年四里八乡的百姓在门口挂盏灯,唱着桑植民歌为红军送行。“告别老区和根据地人民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唱着桑植民歌,可以说在一片歌声当中让这支部队踏上了新的征程。”
桑植儿女用赤诚和真情,照亮了红军前行的道路。老百姓为什么这么帮红军?覃章衡说,因为红军服务人民,纪律严明,“群众非常敬重这支部队,也愿意参加这支部队。所以涌现出了当时大概10万人口的桑植,有5万人参加红色政权,2万人跟随贺龙元帅一起闹革命。”
经过在横塘湾大半年的精心医治,受伤的红军战士们大都恢复了健康,他们也告别桑植的父老乡亲,再次踏上征途。年10月,红二方面军终于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完成伟大的长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