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振兴道路上展现新作为
中共桑植县委员会桑植县人民政府
“桑植是个好地方。地是刮金板,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人是活神仙……”一首脍炙人口的桑植民歌,唱出了桑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以来,桑植县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迎来了“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美丽蜕变,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从落后到发展,脱贫攻坚带来山乡巨变。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全部脱贫。新建、改建公路公里,千里山川,顺畅往还。电网改造、宽带、4G网络%覆盖。危房改造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实现住有定所、居有所安,其中“阳光院”梯度搬迁被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发展白茶、粽叶、中药材、蜂蜜、生态水稻等“一主多特”产业,推进“两有四个一”产业就业工程,走出了一条抓产业、促就业的增收之路。在全省首推“城乡医保一卡通,医疗结算一站式”,率先实施“合作培育、免费就读”的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成功探索出一批“桑植模式”“桑植经验”。
从战斗到奋斗,脱贫攻坚催生伟大精神。桑植是革命老区县,是贺龙元帅故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我们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要求,建立“贫困户退出、贫困村出列、行业扶贫”三个责任链条,形成县、乡、村自上而下的作战指挥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促脱贫,充分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合群村“村社合一、党群连心”做法入选全省基层改革探索例。扶贫干部、基层党员、广大群众心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巩固发展。实行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张家界市率先设立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广泛组织开展“屋场会”,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从全面脱贫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展现担当作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将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坚持“旅游融合、产业振兴、绿色发展”总体思路,奋力把桑植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红色旅游引领样板区、革命老区振兴快进区,力争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元帅故乡今更红
——桑植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导读
桑植县以产业扶贫为统领,一主多特,实现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易致贫户产业全覆盖。个专业合作社和家经营主体,直接带动9.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贫覆盖率高达97.98%,走出一条抓产业、保增收、促就业的发展之路。年初,桑植县脱贫摘帽。
△“桑植白茶”八大公山镇种植基地。通讯员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上官智慧通讯员邱德帅甘政
春至末,绿意浓,贺龙元帅故里鲜花格外艳丽。4月下旬,记者来到桑植县,感受革命老区的热度,以及47万老区儿女享受“收入年年增、日子节节高”的小康生活的惬意。
连戴30多年“贫困帽”的桑植,曾被贫穷纠缠和禁锢,贫困发生率高达28.28%。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桑植人以顽强、乐观、奉献的精神,与贫困搏斗,以“产业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打细算产业账、利益链接账和就业账,走出一条抓产业、保增收、促就业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县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年的28.28%降至零。
“一主多特”,实现建档立卡户、边缘易致贫户扶持全覆盖
临近初夏,绿意盎然的茶园里,到处是忙碌的采茶人;制茶车间,设备在加工茶叶;生产流水线上,工人娴熟包装茶叶……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关键。”张家界市政协副主席、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说,近年来,该县提出“产业扶贫”思路,按照“一主多特”发展模式,以“桑植白茶”为主导,发展粽叶、中药材、蜂蜜、大鲵、烟叶等特色产业,构建“乡有主业有龙头、村有产业有社企,一村一基地、一户一产业、一家一就业、一人一技能”的产业扶贫格局。
“没想到老了,还能赶上好政策,搞生产赚大钱,真开心。”谈起自家的白茶,74岁的官地坪镇水流村脱贫村民周阳民喜上眉梢。去年,老人一家在村里产业扶持资金帮助下,种植8亩白茶,纯收入1.6万元,生活越来越好。
在桑植,无数个周阳民因“桑植白茶”而脱贫致富。据了解,“桑植白茶”是该县近年来新兴茶叶品牌,通过创新优化“养叶、走水、增香”工艺,发展茶叶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主体余家,年产量2吨,综合总产值2.85亿元,直接带动户3.5万名贫困群众增收。
桑植粽叶、中药材、蜂蜜、大鲵等一批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度结合,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特色之路,实现人均年增收元。
截至目前,全县发展茶叶、粽叶、中药材、蔬菜等产业69万亩,养殖大鲵76万尾、蜜蜂8.15万箱,实现建档立卡户、边缘易致贫户扶持全覆盖,贫困群众人均年纯收入超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元。
个专业合作社、家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
一场春雨,滋养着澧源镇兴旺塔村产业园基地。
“村里让我们用土地入股,建产业园,还雇我们务工,一个月收入多元!”见到记者,兴旺塔村脱贫村民刘江胜一脸笑容。年7月,兴旺塔村引进当地龙头企业——绿航果业,建成投资0万元、占地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产业园已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多种方式,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抓龙头带动,培优培强产业链条,拓宽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路,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介绍,为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桑植探索出“龙头企业+生产性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产业模式,全力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产业扶贫千企帮千村”行动起来了,通过龙头帮扶贫困村和集中签约活动,吸引省、市、县70多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县级特色企业及家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定向消费,与全县个村9.8万贫困群众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为鼓励市场主体参与脱贫攻坚,桑植县因地制宜出台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奖补办法,从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扶贫车间、产品回购、扶贫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5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有个专业合作社及家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扶贫覆盖率达97.98%,带动9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年,5.2万元;年,8万元;年,12.7万元!”翻开人潮溪镇人潮溪村脱贫户杨万里家的账本,这组年收入数据令人兴奋。杨万里说,收入年年递增,全靠村里的茶叶、养殖等产业,“家门口就业,顾家又致富,皆大欢喜啊”。
自年以来,桑植县围绕“一家一就业、一人一技能”目标,以全县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全面落实支持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就业扶贫基地建设,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脱贫覆盖面,已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用于就业扶贫,有效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去年,桑植县把工作重点立足于“高质量脱贫”,提出“不仅要全面脱贫,还要高质量稳定脱贫”“产业有订单、就业有岗位”。
为落实“产业有订单、就业有岗位”,桑植县狠抓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确保产业覆盖到户、就业服务到人。
为推动产业、就业扶持全覆盖,桑植县推进“乡有主业有龙头、村有产业有社企、一村一基地、一户一产业、一家一就业、一人一技能”。同时,创新开展“订单扶贫”,围绕产业扶贫订单到户,培育订单中介、组织供需对接,组织开展百场消费扶贫、扶贫产品公益亲子认购、“网红带货”等活动,与贫困户达成认购协议,着力解决贫困户农产品“卖难”。
桑植县还组建个排查组和23个督导组对脱贫质量“回头看”,开展全过程督导。全面摸底,因户施策,实施劳务协作转移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本地企业吸纳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家庭代工扶持一批,促进就业,并实行“一户一册”建立就业台账,确保贫困人口就业有岗位,着力巩固脱贫成果。
通过采取一系列硬核举措,桑植县就业扶贫覆盖率高达97.98%,带动9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户在桑植县东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粽叶扶贫工厂分拣粽叶。通讯员摄
打通“肠梗阻”致富有希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上官智慧宁奎
“走,采茶去!力争今年收入过8万元!”4月19日,春雨刚歇,桑植县官地坪镇梯市村一处莓茶园里,传来脱贫村民杨秋爱的爽朗笑声。
杨秋爱说,若回到4年前,发展产业是奢望,村里压根没有路。原梯市村有4公里水泥路;原大茂村有3公里水泥路。年,两村合并为现在的梯市村,有两段7公里“断头路”。
“大车进不去,小车要进去,回来必走回头路。”张家界市纪委监委驻梯市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唐芳雄说,这两段路,对不少村民来说,有和没有差不多,生产生活物资仍以肩挑手提为主。
修路,成为唐芳雄进村后干的第一件大事。跑部门、争政策、要资金,唐芳雄一趟一趟跑,一个一个项目去争取。
如今,用无人机俯拍,近30公里的路网在绿色的梯市村延展开来,连接到家家户户的家门口,曾制约村里经济发展的“肠梗阻”彻底疏通了。
基础设施有了,脱贫还得靠发展产业。针对梯市村严重缺水的状况,唐芳雄邀请好几家莓茶企业到村里考察,对方认为,只要管理得当,梯市村发展莓茶产业大有可为。唐芳雄与村干部开始一家一家劝说村民种植莓茶,并郑重许诺,村民种植莓茶,苗木、肥料、地膜由工作队解决,每亩奖励种植经费元,同时对产出的莓茶鲜叶保价全收,卖到村里加工厂的鲜叶,每公斤奖励6元。
渐渐地,全村有户村民加入莓茶种植队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6户,种植面积达亩。
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小圆家起初试种2亩。第一年收成后尝到甜头,李小圆扩大种植规模,现在家里7亩地都种上了莓茶,年,仅莓茶收入就有5万元。
“去年,莓茶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万元,户均年增收元以上。”唐芳雄说,随着产量增加,一个面积为多平方米的新加工厂即将投入建设。为提高莓茶附加值,正着手打造梯市村莓茶品牌,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开展党建促脱贫主题活动。通讯员摄
“前山有‘海’,后山有‘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上官智慧通讯员王姣
春雨过后,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前村坪村云雾缭绕,煞是好看。脱贫村民谷发浓忍不住用手机记录下远山的云海。
“前山有‘海’,后山有‘金’。”谈起如今的生活,谷发浓的脸上笑出几道褶子。她说,自己屋后是正拔节生长的木瓜树和桃子树,屋旁的鸡圈里是多只土鸡。这美好的田园生活,全归功于精准扶贫。
今年39岁的谷发浓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家庭,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她自小与奶奶相依为命。全家人挤在50平方米不到的3间土坯房,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年,小学没毕业的谷发浓远赴广东务工挣钱。年,为照顾年近百岁的奶奶和患病的父母,她带着孩子回到老家。
“刚回来的时候家徒四壁,吃饭都是站着吃,来了客人也没有地方坐。遇到外面下大雨,屋里也跟着下小雨。”沉重的生活压力,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来,年纪轻轻的她头上就冒出了很多白发。
年,张家界市中级人民法院派工作队驻前村坪村帮扶,帮助谷发浓建好了新房,解决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积极引导她发展产业。有了基本保障的谷发浓提出了养鸡的想法。随后,外出学习零费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到账……当年,谷发浓就出售多只鸡。工作队还鼓励谷发浓发展种植,谷发浓在屋前屋后栽了多株木瓜树和多株桃树。
年,摘掉贫困帽的谷发浓被评为桑植县“脱贫之星”,她干劲更足了,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边的人一起脱贫。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和编发小册子等方式,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群众。对有养殖愿望的无资金户、特困户,她免费提供鸡苗。
目前,正值果树拔节生长时节,不少城里人专程赶到谷发浓家吃土鸡、观云海,体验世外桃源的生活。谷发浓说:“靠着田园好‘生态’,每年都有7万元收入。”
[责编:姚茜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