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绘蓝图
——桑植县产业扶贫拔“穷根”
桑植县城。李维跃摄
白石萝卜喜获丰收。张明涛摄
青钱柳叶筛选。向韬摄
优质生态环境中养殖的张家界大鲵。李维跃摄
西莲茶叶。张明涛摄
宁奎谢德才黎治国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命题——
桑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湖南省较为闭塞、贫困的地区,也是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比较困难的区县之一,打赢这场战役,意义重大。
这是一场必须胜利的决战——
作为贺龙元帅家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这里的28个民族48万人民,对幸福生活有着最为热切的期盼。
渐入寒冬,奔走于桑植的崇山峻岭,只见干群一心,合力向前,筑起跨越山间鸿沟的致富桥梁;摊开产业画卷,革命老区的红色血脉、桑植白茶的农趣茶韵、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一张张令人神往的名片,诉说着生态之县的五彩斑斓。
“啃下难啃的骨头,修好致富的堤坝。”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说。改革开放催生了“精准脱贫”,桑植时刻保持紧迫感、使命感、奋进感,全县上下正全力攻坚拔寨,确保决战决胜,完成改革开放赋予桑植的时代使命。
生态为底色在绿色大地上迈开产业扶贫步伐
八大公山,满目苍翠。茅岩河边,白鹭起舞。生态,一直是桑植县最大的特色,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为生态保护,制约了一些“短、平、快”项目的发展。
在美丽山水之中,一度有10万贫困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如何在保住生态底色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桑植县的答案是——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
于是,在全县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战役迅速打响。桑植人在广袤的河谷山川、平畴沃野,一步一个脚印,迈开了产业扶贫发展的坚实步伐——
实施“四个一”扶贫工程,安排奖补资金万元,支持引导全县个贫困村发展产业。目前全县个贫困村均建设了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数个,覆盖贫困人口人。
抓住县级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品”,着力打造“桑植白茶”主导产业,茶叶种植面积从3.8万亩发展到6.1万亩,发展茶叶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主体余家,产量吨,综合总产值1.8亿元,带动建档立卡户人;
抓县域特色产业,做好产业发展“四个对接”,即对接县域支柱产业、对接市场主体、对接项目和产业基地、对接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实现了蔬菜、中药材、养蜂、大鲵、烟叶等六大产业稳中有升,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
如今,在桑植县,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粽叶、青钱柳、绞股蓝、莓茶、雪莲果、猕猴桃、高山葡萄、生态有机稻、湘西黑猪、豪猪、土鸡等特色种养业兴起,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一乡一品”产业区域格局。
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3家,拥有种养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创建中药材、茶叶、蔬菜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4个,打造出“桑植蜂蜜”“桑植白茶”“桑植萝卜”“郁澧香米”等标志品牌,成为产业扶贫的生力军。
创新为核心以“四个一”工程构建产业扶贫新格局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贫困户的贫困原因是什么?发展的路径在何方?
围绕这些问题,桑植县有着自己的答案:抓住了农民世代耕耘的土地,抓准了产业就抓住了脱贫致富的命脉。
立足产业支撑,按照“四跟四走”产业发展思路,桑植县探索出“一村一基地、一户一产业、一家一就业、一人一技能”的“四个一”扶贫工程,建立“定品种、定带头人、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支柱产业、市场主体、产业基地和项目、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的有效对接。
目前,茶叶、烟叶、养蜂、蔬菜、大鲵、中药材县域六大农业主导扶贫产业,已覆盖贫困人口达7.7万人,有家各类经营主体与7.3万贫困人口建立了持续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不费力,好赚钱。”每次有朋友来访,五道水镇茶叶村贫困户谷宏清常用这6个字来总结他为什么选择种植青钱柳——企业向他无偿提供青钱柳苗木和肥料,并按市场价回收,他只要负责在自家土地上进行日常简单管理,5亩地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通过这种资源合作模式,怡韵茶叶公司带动82个贫困户发展青钱柳面积0亩,两年内可陆续脱贫。到年,桑植县青钱柳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将带动至少名贫困人口脱贫。
在刘家坪白族乡新桥村,禾佳生态农业产业园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多种方式,带动周边6个村的农民脱贫致富。
“家门口务工,很快脱贫。”67岁的谷金云给我们算账,去年,多项收入加起来超过两万元,“种了一辈子地,现在在家门口拿起了工资。”像谷金云一样,常年在园区务工的农户就有30多人。
在“四个一”扶贫工程推进下,桑植县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扩大就业作为户脱贫的重要保障,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品”产业区域格局。如今,“产业扎在家门口,人不出村、村头脱贫”的致富图景,已经逐步成为现实。
融合为动力将多要素融入引导产业扶贫立体化
产业扶贫如果只在生产环节上做文章,如果仅靠农业单打独斗,摆脱不了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的“涨跌怪圈”,实现不了长久的增产增收。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瓶颈,补上这块短板?唯有多腿走路。
经过多年实践,桑植引导全县产业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重点推动“特色种养+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的产业扶贫新格局,促进扶贫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发展。
“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兴起,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开启了一条新通道,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融合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一支利箭。
“幸亏有乡滋味土特产公司,今年家里的多公斤猕猴桃才及时销出去。”芙蓉桥乡上坪村贫困果农易辉芝说。不仅仅是易辉芝,今年,桑植县猕猴桃产量接近万公斤,因渠道不畅通,一度滞销。
乡滋味公司通过联合多家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有效解决果农销售困难的问题。去年,该企业依靠电商扶贫模式,年销售特色农产品近千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人口余人。而“乡滋味”只是全县家电商企业的代表。
与此同时,桑植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让贫困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目前,桑植已经摸索形成了农旅融合、茶旅融合、菜旅融合、蜜旅融合、乡村旅游5种“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借助张家界巨大的旅游市场,带动了农家餐饮、住宿,进一步将土鸡蛋、土蜂蜜、茶产品、葛根饮料等农产品升级为旅游产品,把田间道变成旅游道,多渠道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表示,紧靠产业扶贫这一核心,全县干部将同频共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和高度,带领贫困户在“造血”中实现根本性脱贫,确保全县如期脱贫摘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