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他们上山下乡热情似火——到茶园、到基地、到园区,查看作物长势,攻克重点难题,拓宽产品市场,培训科技人才……他们就是在张家界市挂职的3位科技副县(区)长。
近年来,张家界市紧扣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从省直单位、科研院所选派了一批专家人才挂任科技副县(区)长。依托人才及资源优势,持续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全面升级产业链条,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风雨兼程只为“风花雪月”
“这个芽孢孢儿最宝贵了,可以卖到元一斤呐!”四月清明烟雨朦胧,采茶的婆婆却热情似火,兴奋地给我们展示着她的劳动成果。“这些茶叶,只要能加工成桑植白茶,就能卖到元一斤,茶农们积极性都很高!”望着茶叶基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桑植县科技副县长张帆骄傲地介绍着。
从三年前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今年7月亮相天安门《辉煌的中国》成就展,桑植白茶的华丽转身离不开一个人——张帆。他是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桑植县科技副县长,更是桑植白茶事业的奠基人。
张帆给桑植白茶起了个浪漫的名字——“风花雪月”,但在三年挂职路上,没有风花雪月,只有风雨兼程。三年里,除了偶尔节日回家和亲人们团聚,张帆一心扑在桑植白茶研究上面。不光自己顶着干,还带领着县科技专家服务团72名专家,一起深入乡镇,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把茶叶种植、采摘等各项技术送到了全县各个角落,实现了个重点村科技人才、服务全覆盖。
一次次的调查研究、一次次的悉心指导、一次次的产业培训,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桑植白茶多次斩获国家、省级比赛大奖,跻身五彩湘茶之一。年,桑植县茶叶迎来丰收年,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及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居张家界首位,产值突破2.85亿元,带动全县户3.5万人增收。
四年坚守成就“葛”色文章
今年6月14日,武陵源区科技副区长陈家法再次来到协和乡的菜葛综合开发产业园查看生产情况。虽然产业园距区政府机关仅19公里,但把葛根从最初散种,做到国家葛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陈家法用了四年。
四年里,陈家法经常在北京、长沙、武陵源等地奔波,联系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专家教授,深入研究葛根关键种植技术,编制种植规程,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葛根种植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选育的“湘阿妹1号菜葛”,不仅能加工成粉,还能直接做蔬菜食用。
陈家法明白,要想做大做强葛根特色,不仅要走产业化道路,还要注入科技力量。他积极拓展科技平台,与高校合作成立了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创建科技服务基地、工作室16个,组建了“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平台,通过平台引项目、带技术,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余人,培训科技人才余人,全区科研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目前,武陵源区葛根产业拥有国内最高标准的加工自动化生产线,每年精深加工葛根粉达吨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区级龙头企业5家,“张家界葛根”获认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武陵源湘阿妹葛根产业联合体被认定为省级产业联合体。
默默耕耘打造世界莓茶
年6月,刚到永定区挂任科技副区长的覃事永下乡调研,他发现这里不仅拥有享誉全球的天门奇观,也有被称为“黄酮之王”的莓茶。可相较于前者,莓茶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自此,覃事永暗下决心,要发挥自己的专业和团队优势,让张家界莓茶像张家界风景一样闻名世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过硬的产业支撑,莓茶的全球营销之路不会顺利。依托派出单位省农科院的科研力量,覃事永从抓技术入手,组建了张家界莓茶产业发展研究院,与高校院所深入合作,成功攻克种植和产品深加工等多项关键技术。同时,实施莓茶产业基地、订单农业奖扶项目58个,整合资金多万元用于支持莓茶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事莓茶种植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越来越多,全区莓茶种植面积达13.2万亩,莓茶深加工企业发展到49家,实现综合产值18.2亿元。
年,莓茶产业风鹏正举,覃事永开始策划莓茶营销事宜。他亲自带队,组织莓茶企业在北上广等地参加茶、农产品等各类博览会,引导企业走出了“政府+媒体+特色产品+网络直播+电商”的营销之路。同年,张家界莓茶出现在了湖南卫视热播剧《江山如此多娇》中,“天门郡”张家界莓茶形象广告登上纽约时代广场。
今年5月,国内首条万吨莓茶自动化生产线在永定区顺利投产。第十届中国(呼和浩特)茶产业博览会上,张家界莓茶再次赢得全国顾客的青睐,累计销售达余公斤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及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在覃事永带领下,通过一次次的产品营销,莓茶产业稳扎稳打,从永定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田尧李琦宁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