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湖南西北边陲,有座小县城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也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

几千年来,这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形成“无地不歌、无时不歌、无人不歌”的风俗。

桑植民歌,就是这里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征路上的呼唤

桑植县位于武陵山脉腹地,这里高山、溪流纵横分布,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发源于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领导人民群众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作为革命老区,这里也是一片贫困山区。桑植有大小山头1万余座,耕地仅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6%,却需要养活47万人口,艰难可想而知。

桑植民歌的孕育生长,与农耕生产息息相关。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侯碧云说,“田里地里长民歌”,据记载桑植民歌有多年历史,共有1万多首民歌传唱。如今通过分门别类改编整理,搜集的桑植民歌有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多首。

年11月19日,1.7万多人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下,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出发那天,不少当地老百姓前来送行,唱起专门编写的桑植民歌《十送红军》。桑植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覃章衡说,红二、六军团出发前,在桑植县刘家坪、瑞塔铺等地做了半个多月的准备工作,期间,很多老百姓自发送来口粮、草鞋,并照顾伤员。

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再现了当时的军民鱼水情:“睡到那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板儿响,不见人做声……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

马桑树上的“玫瑰”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两年不来我两年捱,钥匙不到锁不开。”这首《马桑树儿搭灯台》,是桑植县最著名的一首民歌,几乎人人会唱。最早因清朝商业兴起,歌曲内容是在家的妻子守望外出做生意养家的丈夫,经过老百姓口口相传,曲调和歌词传承下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首爱情民歌被赋予了时代色彩。年春,贺龙、贺锦斋等人回到家乡桑植,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筹划桑植起义。被誉为“上马将军下马诗”的贺锦斋改编了原来的歌词,加入坚定信心干革命的元素。他想告诉妻子,如果牺牲了,长久不能回来,让妻子去别处寻找幸福。

“钥匙不到锁不开”,贺锦斋的妻子戴桂香忠贞不二。年9月,贺锦斋在石门泥沙镇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许多人曾劝戴桂香改嫁,她却始终拒绝。后来戴桂香住进了洪家关光荣院,一辈子没有改嫁,直到年去世。

洪家关光荣院院长贺晓英说,戴桂香在世时,每天都会走到离光荣院不远的贺锦斋墓前,看一看,坐一坐。她也经常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有时会自言自语,诉说对丈夫的思念。光荣院的后山上有很多马桑树。戴桂香老了后,经常会摘一些马桑树叶,小心翼翼地收集,放置在枕头、箱子、床头柜上。

戴桂香是桑植贺家72名遗孀之一,这首描写“戴桂香们”忠贞感情的红色民歌流传甚广,感动了许多人。“《马桑树儿搭灯台》《门口挂盏灯》等桑植民歌在桑植乃至湘鄂川黔边地区传唱很广,意义重大。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歌曲讲述革命的道理,被人民认同,民心照亮了新征程,支持革命的精神代代传承。今天,桑植民歌里的话语依旧能照亮新时代奋发有为的长征路。”覃章衡说。

老区民歌新旋律

在桑植县马合口学校,每天上午、下午第一节课预备铃响起之前,教室里的学生会唱起桑植民歌。校长甄海桥说,桑植县专门编写了桑植民歌音谱教材,被纳入特色课程,由音乐老师进行教学,全县的中小学校都在传唱。学校还会举办桑植民歌比赛、交流活动等,培养孩子们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民歌进校园是当地保护、传承桑植民歌的一种方式。由于桑植民歌属于活态文化,传承大多是口传心授,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歌种消失。据侯碧云介绍,保护传承工作非常紧迫,目前正在推进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传承人队伍培养,桑植民歌进机关、进企业,出版桑植民歌光碟、书籍等,进行抢救性保护。

桑植民歌市级传承人唐桂珍曾定期在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和桑植县瑞塔铺高中进行教学和交流活动。她认为,如果现在不给学生留一些印象,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面临断层。“我们应该肩负起责任,尽力而为。”唐桂珍说。

很多文艺界人士也不遗余力投入到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孟勇曾改编了《棒棒捶在岩石上》《嘀格儿调》《九岭十八岗》《马桑树儿搭灯台》《好郎好姐不用媒》等多首桑植民歌,使之广为传唱。在他的改编中,加入了管弦乐队,使这些歌曲融入现代人喜欢的元素。

在八大公山茂密的原始森林深处,在一江澧水奔腾往东的汩汩水声中,在县城广场上歌舞的人群里,在迎来送往的和谐号动车上,桑植民歌处处传唱。透过这一切,人们看到的是老区人民在新时代政策的扶持下,正在摘下贫困帽,走出发展新路径,开拓发展新境界。

END

来源丨阮周围

编辑丨罗红艳

值班主任丨段晓辉

终审丨朱昭臣

出品丨掌上张家界编辑部

本平台为张家界日报社所有。任何单位、个人使用、转载或者传播张家界日报社旗下媒体版权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书面授权。除法定合理使用范畴外,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传播其享有版权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于文字)。

原标题:《桑植民歌:为何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