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台海网]
台海网7月2日讯据福建日报·新福建APP报道“一枚鱼钩,置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隅。它能入驻这荣耀之地,不是因为战功卓著,而是,长满锈蚀的鱼钩,至今仍可以钩沉到一缕奇异的光芒。家喻户晓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讲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一名炊事班长为照顾三名生病战士,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煮野菜汤为他们充饥养病,最终自己因饥饿与寒冷壮烈牺牲的故事。
这枚神奇的“鱼钩”曾感动了不少人。在福建,有这样一位老红军,他也曾翻雪山、过草地,啃野菜树皮,用缝衣针钓鱼,以顽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便是王玉清。
“红军是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
生于年的王玉清,已度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与共产党同龄的他,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诸多生死考验,始终无怨无悔地跟随革命队伍,为党和人民奉献青春。
如今,革命的炮火远去,战争的硝烟弥散,王玉清仍清楚的记得,八十多年前与红军的初次相遇。
王玉清出身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一个穷苦本分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年举家逃荒到黔西县。
年11月,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主力1.7万余人,从湖南省桑植县出发,突围湘黔边,进军黔西,很快便解放了黔西县城。
当时,年幼的王玉清正巧和父亲进城采买物品,一路见到不少国民党残兵和地主豪绅模样的人仓皇逃出城外。“是什么人能把地主和土豪打跑?”长期忍饥挨饿、受尽欺负的王玉清既兴奋,又好奇。
“一开始,由于不了解红军,王玉清只敢站在一旁观察,他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又听说红军是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不打人,不骂人,官兵平等,是穷人的队伍,参加红军可以打土豪、分田地、过好日子。
“我家也很苦,跟着红军,可以解放更多人。”王玉清说,在获得父亲同意后,他毅然加入红军队伍,从此阔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跟随共产党踏上了北上抗日的漫漫长征路。
在红二军团,王玉清成为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聪敏好学的他利用行军间隙,向老战士请教通信技术,很快就学会了电台的操作方法。年3月,在贵州盘县,王玉清接收到了来自上级的电令。电报上要求红二、红六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蒋介石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说,石鼓渡口是渡江要害之地,虽然被红军占领,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面对湍急汹涌的江水,红军战士们没有丝毫畏难情绪。在贺龙的动员下,大家砍树条扎木排,重武器放上面,骡马喊下河,全面开展渡江作业,经过四天三夜不停地摆渡,红二、六军团一万八千人全部渡过金沙江,将敌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峥嵘岁月打江山”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回忆起长征行军途中的事,王玉清感慨。
由于甘孜少数民族地区,穷乡僻壤没有任何工厂,农业方面只产豆类和少量的麦子,王玉清和战友们每人带着几斤炒面,便毅然进入草地。由于草地情况复杂多变,一开始大部队还能做到按建制行进,几天后就由于体力悬殊而拉开差距。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
“没有吃的,就吃野菜、树皮。”王玉清说,电台炊事班湖南籍的班长看到几个“红小鬼”饿得奄奄一息,把自己装粮食的口袋翻过来,用水淘了一下,煮成米汤给大家喝。“我问班长,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走出去?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王玉清难以忘怀老班长的恩情,待他走出草地后却再也打听不到老班长的下落。
野外作战,缺衣少食,加上草地气候变幻莫测,时而刮风下雪,不少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
几天没有进食的王玉清浑身无力,坐在水沟旁休息。“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就在王玉清陷入绝望时,他想起了军帽上别着两根缝衣针,灵机一动,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栓上线,果真将鱼钓上来了。
后来,这个草地上的“小发明”被许多战友借鉴,在茫茫原野上,红军战士们凭借着智慧与毅力,最终胜利会师延安,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以生命书写了忠诚和担当。
“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耄耋之年的王玉清曾回望长征这段特殊的经历,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道路的艰辛,战友的温情,革命的勇毅,都在青年王玉清心中扎根,为日后忠于革命,忠于党和人民的一生奠定了主旋律。
年,王玉清在百团大战中火线入党,随后被选拔进入抗大学习,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炮兵,参与数十场重大战役,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强盛。
年,王玉清调任到福建,戍守东南沿海前沿阵地,数十年来,不论是参加重大军事演习,担负台海护航护渔任务或是落实战备训练军民联防工作,不管任务多艰巨,只要党组织一声令下,他都迅速响应,迎难而上。“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军人的空间应该在前线、边疆和战场。”王玉清心系部队和战士,每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基层和一线,展现出一名久经考验的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年,他从领导岗位上离职休养。
戎马一生,王玉清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在他的影响之下,他的5个子女们也陆续参军,报效祖国。“我们的父母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和国家,我们作为子女,从小耳濡目染,参军入伍义不容辞。”王玉清的小儿子王宁说。
(来源:新福建记者郑雨萱通讯员林岚叶冰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