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小学教师公费培养送行仪式现场。(资料图)

与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教育扶贫合作协议。(资料图)

红网时刻10月13日讯(通讯员张先政邹鹏)桑植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48万人,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达到人,因学致贫问题突出。为彻底斩断穷根,桑植县坚持治贫先治愚,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年发放助学金.72万元,实现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首创的县级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已在全省部分贫困地区进行推广,8个市州21个区县名学生即将入学就读。

推行分层资助、三个覆盖的助学保学模式,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将需要资助学生按贫困深度分为相对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特困学生三类,对不同类别实行不同政策扶持。对相对贫困学生,严格落实国家普惠教育补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出台《桑植县脱贫攻坚教育扶贫“阳光助学”实施方案》,在享受国家普惠政策基础上,按照小学元/年,初中元/年,高中高职元/年,大学新生一次性元的标准予以资助。对特困家庭学生,在享受前两类资助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情况通过减免学习生活费用、组织社会救助、财政兜底救助等多种渠道,统筹解决特困学生就学困难问题。在政策落实上,实行学生自主申请、学校帮助申请、帮扶责任人核查申报三层覆盖,确保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率达到%。在资金筹措上,以教育、扶贫资金为主,整合民政、民族事务、团委、妇联、教育基金会等部门和单位的助学资金,统一由资助管理中心协调使用,同时由县财政进行兜底保障,确保满足助学需求,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推行合作培育、免费就读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通过向省教育厅积极争取,在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基础上,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额外追加部分免费师范生名额,让优秀贫困家庭学生成为国家正式编制教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制定《关于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拔培养公费全科小学教师的实施方案》,每年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选出50名成绩超过本县一中录取分数线,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优秀初三毕业生,由县财政提供培训经费(每生每年元包括学生学费、住宿费、军训费、教材费,另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基本生活补助),长沙师范学院负责培养,毕业后返乡担任农村小学教师。把贫困学生纳入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是脱贫攻坚最有效的帮扶措施,是真正实现“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有效途径。相较普通的免费培养农村教师,贫困家庭学生需要照顾家庭,更能安心扎根于基层,既消除了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更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填补农村教育资源空缺,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留不住、下不去、教不好”的痼疾,是一种扶贫支持教育,教育反哺扶贫的可循环模式。

推行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消除贫困学生后顾之忧。

为解决学习成绩相对一般,又急需尽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的贫困学生就业问题,桑植县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既实现了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又为职业院校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厂签订教育扶贫合作协议,在16至22周岁,身体健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中选拔30名学生免费进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合格后分配到解放军工厂或其他军队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就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积极保荐到军事院校予以深造。与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教育扶贫合作协议,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行A、B两类培养。A类对象为建档立卡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B类为健康拉卡家庭20至40周岁青壮年,学制三个月,毕业后按不同专业分配到有色金属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就业。

推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技能培训模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注重主导产业培训。根据桑植地理环境,在园区、田间开办实训基地,围绕蔬菜、大鲵、蜜蜂、茶叶等主导产业,委托农业院校、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技术协会、田间课堂等多渠道、多样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建设能力,通过实施产业覆盖实现稳定脱贫。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针对贫困人口自身特点,整合人社、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烟办、扶贫、残联等7个部门资源,免费开展育婴师、月嫂、家政、中式面点等特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年,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22期1人,贫困劳动力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促进转移就业。针对贫困人口就业信息渠道有限问题,创新“本地签约、异地就业”的促进劳动力转移模式,在桑植举办跨地区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把就业岗位送到农民群众家门口,让农民挑选岗位、轻松就业。年3月已举办第一届现场招聘会,现场签订就业协议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