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汶张氏发源于今黄岛区(胶南)王台镇曹汶,历经宋、元、明、清至今有近千年历史,由于宋末到金、元时期战乱,曹汶张氏未能保留下族谱,现今只能根据明谱了解大概情况。《增修胶志》记载:张显,字至明,其先世宋元祐年间由南直隶清河来迁,七传至风,永乐时岁贡,生子显……。南直隶清河县,今江苏淮阴市青河区,而非河北县清河县。
曹汶张氏在明清时期又称“胶海张氏”,据张若麒所编《胶海张氏世系谱》谱序所载:吾张氏之家于胶南曹溪聚,不知肇自何代,至今比庐相望、奕业云仍讬处焉。先人归窆,溪之南首一陇,存有宋元祐七年(年)碑碣,历辽金元以讫明,六百余载。
从上面这段谱序记载来看,曹汶张氏迁居时间在宋元祐七年(年)以前,在曹溪(曹汶河)南陇上有宋元祐七年所立张氏先祖的碑碣,历经宋、金、元、明四代余年。
“移星易宿,龙蛇起陸者,教矣坐是,家乘散失,无从稽。过询族长”。张若麒便访族人,在族长处访的《遗影堂图》,基弄清张氏大概世系,根据《遗影堂图》记载:
一世:张公,生九子。
二世:兄弟九人,九人后裔情况因三世、四世名讳失考,无法搞清。
三世:名讳失考
四世:名讳失考
五世兄弟3人:张舜臣,配杨氏;张世杰,配王氏;张世英,配王氏。传至五世仅剩兄弟三人。
六世叔兄弟11人:张彦诚,配陈氏;张彦整,配赵氏;张彦齐,配刘氏;张彦礼,配陈氏;张仲安,配孙氏;张仲宽,配于氏;张仲信,配辛氏;张仲德,配高氏;张仲举,配王氏;张仲义,配刘氏;张仲温,配孙氏。
七世叔兄弟18人:张友贤,配王氏;张友良,配赵氏;张友德,配刘氏;张友才,配杨氏;张晏积,配郭氏;张思温,配傅氏;张友端,配秦氏;张伯升,配王氏;张友正,配郭氏;张晏忠,配刘氏;张泰,配崔氏;张从,配刘氏;张胜,配纪氏;张晏才,配刘氏;张三公,配陈氏;张宣,配夏氏;张麟,配萧氏、宋氏、葛氏;张凤,配薛氏、田氏。
八世叔兄弟12人:张整,配杨氏;张鋼,配王氏;张显,配刘氏;张纪,配王氏;张福,配王氏;张頔,配朱氏;张绅,配赵氏;张祠,配李氏;张靖,配于氏;张頻,配于氏;张缙,配孙氏;张?,配掌氏、郭氏。
九世堂兄弟19人:张英,配王氏;张桂,配逄氏;张昇,配杨氏;张勉学,配高氏;张满,配王氏;张通,配赵氏;张正学,配?氏;张友,配?氏;张曾配董氏;张龚,配葛氏;张恃学,配孙氏、姜氏;张家,配王氏;张務学,配匡氏;张?学,配?氏、配李氏;张諷,配崔氏;张釋,配刘氏;张来学,配袁氏;张伆学;张宝学,配杨氏
十世堂兄弟26人:张仁,配刘氏;张九公,配韩氏;张九胫,配杨氏;张伦,配陈氏;张九叙,配汪氏;张松,配周氏;张得胜,配王氏;张九成,配郭氏;张九仪,配刘氏;张玉,配赵氏;张疆,配孙氏;张九龄,配傅氏;张得時,配王氏;张九汉;张九衢,配于氏;张九霄,配陈氏;张九韶,配李氏;张九達,配于氏;张得才,配王氏;张九江;张九河;张九思,配孟氏;张九道,配殷氏;张九川;张九街;张存,配王氏。
上面便是曹汶张氏一至十世大概情况,始祖张公,二世只知兄弟九人,三世、四世名讳失传,五世兄弟三人知名讳,六世叔兄弟11人,七世叔兄弟18人,七世生活在洪武到永乐时期(年~年)。从宋代元祐年七(年)到明永乐初年(年)有近多年,按正常世系传承来看30年为一代,至少十二代人,所以《遗影堂图》所载世系有漏记。时代相近辛安赵氏到永乐年间传到十五世赵栋兄弟六人,所以说《遗影堂图》所记载曹汶张氏中间世系有三四代漏掉,从二世九人到五世3人,中间约有多年时间约七代人,所以名讳失传的不仅是三世、四世两代,从金代(年)到元初(年)有五代,元初(年)到明初(年)有三代(三世、四世、五世),明洪武到永乐年间(年~年)二代(六世、七世)。
《无影堂图》所记载世系虽有遗露,但也能反映出曹汶张氏的发展和朝代更迭和明代大移民的关联。曹汶张氏从宋金之际就不断外迁,金代设张仓,就由曹汶张氏迁到张仓(铁山镇驻地)居住生活。元末明初又有大批曹汶张氏迁往外地,因历史原因而失去联系,曹汶张氏是胶东地区张姓主要来源地。现曹汶张氏主要指七世张显这一支,很多外迁曹汶张氏被混为山西、云南、“小云南”、“枣强”等地移民,在胶南、胶州两地很多和松山张氏混在一起。
曹汶张氏六世叔兄弟11人,七世叔兄弟18人,六世、七世两代正处在洪武、永乐两代的大移民时期和设灵山卫时期,曹汶张氏在这一时期又再次大规模外迁,七世叔兄弟18人,留在曹汶村周边的大概只有张风等叔兄弟五六人。现胶南(黄岛)、胶州、城阳等地曹汶张氏主要为这几人后代。
曹汶张氏从七世开始有子弟读书,成为书乡门第人才
辈出,从明永年间七世张凤为岁贡生开始到清末的年间,张凤这支后代先后出进士4人、举人14人、贡生39人、1人官至游击。康生(张宗可)为曹汶张氏24世孙。
七世:张风永乐十一年岁贡生,不仕。以长子显,封微仕郎、文林郎,巨鹿县知县。配薛氏、田氏封孺人。张风生三子:张显、张颢、张频。
八世:张显,字至明,正统三年举人,山西灵石县教谕,湖广安化县县丞,文林郎,河北巨鹿、江西萍乡知县。张显生二子:勉学、正学。
九世:张勉学,成化二十二年举人,河北枣强、柏乡知县,南直隶海州知州。
九世:张正学,字宗鲁,成化十六年举人,浙江绍兴府推官。
十世:张九功,张正学之子,配韩氏,生三子:张嘉谟、张嘉直、张嘉猷。
十一世:张嘉直,生张弘范。
十二世:张弘范,生张熙。
十三世:张熙,字春台,廪生。少负财名屡试不第。崇祯17年土寇起,避乱夾山,贼胁之,张熙不从,虽遇害,祀乡贤忠、义二祠。二子:张若獬、张若麒。
十四世:张若獬,字义生,崇祯七年(年)进士,授北直隶河间知县,以考核第一任南京户部主事,升淮徐道按察司检事,督漕防河。明亡后弃官归隐胶州旃檀庵。据传清初张若獬不屑兄弟张若麒两朝为官,在王台关帝庙题联“同胞兄弟羞,二心臣子愧”,暗讽兄弟变节降清,为此兄弟反目成仇。因与兄弟张若麒不和,从旁支族兄过继嗣子张应建。张若麒有2子,对于哥哥未能过继自已儿子为嗣子,更是不满,对张应建这个侄子也很不待见。妻韩氏,封孺人。葬城南双岭北。嗣子:张应建。
十四世:张若麒,字天石,崇祯四年(年)三甲进士,授北直隶清苑县知县,迁永平府卢龙县知县,以考核最优选任刑部主事,迁兵部职方司郎中,崇祯十四年(年)任辽东前线监军,兵败逃回京,被弹劾下狱。李自成进京,降大顺,为大顺政权兵部尚书,并为使劝降山海关的吴三桂。清军入关,降清,任顺天府丞,大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张若麒告老还乡后,大做善事,出田一千多亩,一为供祭、一为赡养、一为养士(供贫穷家子弟读书),乡人称“张氏三田)。妻韩氏。生二子:张应甲、张应桂。
十四世:张文嵋,字峨江,康熙十七年举人,授沂水县教谕。张若獬、张若麒之族弟。家贫,励志躬耕以养亲,若獬、若麒皆贵仕,显而富,以负郭之田分给文嵋耕种,文嵋推辞不受。与兄同灶吃饭,文嵋每以劳役自任。康熙四十三年岁饥,以俸金赈济诸生。归隐乡里后颇具德声,《增修胶志》有记载。
十五世:张应建,张若獬嗣子,因与侄子张洽关系不睦,迁胶南大台村居住,传十世张宗可(康生)。
十五世:张应甲,字先三,号静庵,顺治丁亥贡生,为赡养双亲,无意出仕。承父志主持张氏三田,赡养族人不问亲疏,家贫有志学习的学生每年给粟4石。妻单氏。生三子:张淳、张洽、张友逸,养子张兆西。
十五世:张应桂,字子孚,号复我。顺治九年(年)进士,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左行人,光禄寺丞。妻匡氏,封安人。生三子:张友臣、张邦臣、张廷臣。
十五世:张燕翼,字敬堂,康熙四十四年年人,任单县训导。后告归,居家十年,汲引后学,以经书文章自娱,著有《周易会解》、《四书精义》。
十五世:张应运,字景开,崇祯十四年投身军伍,为山东巡抚马成铭部属,为马成铭所器重,调任山海关左营中军守备。时山东战乱有许多难民被掳掠(清军掳掠山东),张应运率甲士千余人,救难民五百余口,资助他们返乡。崇祯十六年,巡抚黎玉专门上疏推荐张应运升任抚标左营游击。明亡,弃官归里。清朝建立后,当地官员再推荐再度为官,以亲老推辞不就。子二:张治、张范。
十五世:张应昌,贡生,张应运之弟,金城县知县。生张清、张运等七子,3人为贡生,3人为监生。
十五世:张应象,贡生,张应运之弟。
十六世:张淳,字孟朴,张应甲长子,举人,授寿昌令,裁陋规冗费余量,赋额不足,代民缴拿1余量,百姓代之以父母。子三:张楷(贡生)、张柟(举人7、张樾(监生)。其孙张炯文、张熠文、张焘文、张燦文皆为贡生;曾孙1人举人,2人贡生,7人监生;玄孙2人贡生;六世孙1贡生(张怀澄)、1监生;七世孙1贡生。
十六世:张洽,字仲合,康熙三十五年(年)进士,初授永宁县知县,升山西道监察御史。生子:张梦璋。著有《谏垣草》《吏隐堂稿》。
十六世:张友逸,康熙乙酉副贡,授峄县教谕。
十六世:张沅,字起湄,号药山,十四为诸生,以援例任青州府训导,勤于教授士子,戴贫寒学生以仁爱闻名。兄弟皆早逝,抚养各位孤侄如同己子。子:张存仁、张秉义、张崇礼等七人,除1人早亡外,1举人,3贡生,2监生。
十七世:张存仁,字虚斋,号伯刚,别号愚亭,康熙五十九年副贡,雍正二年举人,陵县训导,升灵山卫教授,改任泰安府学教授。著有《岱有草序》《乐轩吟》《愚亭诗集》三卷。子张大文举人,孙张寿序监生,曾孙张殿图为贡生。
十七世:张秉义,字忍斋,号质夫,晚年又号余叟,又称半舫主人。雍正已酉贡生,发湖南试用州判,以军功升授桑植县知县,以考核最优擢升广东琼州府知府,授四川宁远府知府,后因下属失察而受牵连,迁直隶良乡、临榆二县知县。子张大器贡生,孙张宁蕴贡生,孙张粤荫监生,曾孙张奎高为举人,张抡彦为贡生。
二十一世:张怀澄,字桐源,以恩贡授直隶州州判。咸丰辛酉年间捻军起义,州听说捻军将至,急令闭门守御。张怀澄抗命建言,认为等难民进城后再关闭城门不迟,很多人因此而保全性命。七十余岁去世时,路上挤满了为他送葬的学生。
二十四世:张宗可(康生),字少卿,笔名鲁赤水,胶南(黄岛)大台村人,曹汶张氏十五世张应建之后。中共早期党员,建国后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明代朝廷为表章曹汶九世张正学、张勉学兄弟二人,建登第坊两座,立于南寨曹汶,两座石牌坊后来被毁坏。
曹汶张氏墓葬,由于张氏族人为官者众多,从明永乐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末,曹汶张氏家族很多墓前都有石翁仲、石马、石羊、石狗等石刻,修建的众多石刻非常壮观,可惜都毁于四清文革。
城阳及市北部分曹汶张氏,明万历初,闹旱灾,曹汶张氏十四世张若吾兄弟携家小迁城阳区上马镇张戈庄居住。之后不久,万历八年(年)张若吾(字真铭)又携四子(张应祖、张应孝、张应友、张应春)及孙子(张得智、张得元、张德庆、张得仁、张得厚、张得兴、张得荣、张得玉)等迁至市北区杨家群居住,其后裔向周边分散发展。
在明代中后期便有曹汶张氏在胶南张家楼生活繁衍,据《胶州志》记载:张若敛,廪生,家冶西张家楼,从学于法寰,清初海时行叛乱,张若敛与法寰一起遇害,雍正年间入祠昭忠祠,嘉庆六年追恤世袭恩骑尉。这一支主要在大珠山以南张家楼一带繁衍。
黄岛(胶南)曹汶张氏主要分布在胶南王台东曹汶、西曹汶、张家岛洱河、逄猛张、张小屯、张小庄、北柳圈、南柳圈、西柳圈、大朱阳、小朱阳、杏花村、观里等和铁山镇张仓、祠堂、新河、丙村及胶南大台村等。
胶州曹汶张氏主要分布于马店、宋戈庄、李戈庄、前石龙、店口、五里堠子、张家茔、张应村等
曹汶张氏是胶东地区张姓的重要发源地,如果进行DNA对比,会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是现在数据所知曹汶张氏的几十倍,相当一部分因历史原因自称云南、山西、枣强等地移民的张氏。
清代文人高凤翰,扬州八怪之一,胶州三里河村人,大行高氏十一世,曾题诗《张氏元祜书屋》感叹曹汶张氏家族的兴衰
题张氏元祐书屋
元祐老屋六百年,屋前松柏高参天。
当时缚茅坚土壁,非有殊作留坚完。
子孙聚族阅人代,前明已隔辽金元。
陵谷百变历劫火,宋家垛上常岿然。
浮云富贵有时去,此屋不共成飞烟。
鸣呼!
盛德之留别有以,鬼瞰定知无疚愆。
只今岁久少经过,风风雨雨门常关。
寒松天桥关不住,苍龙飞入青冥端。
茯苓斗大不可见,千尺下抱灵根蟠。
墙外行人生叹息,时闻落子松风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