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学校师生从人骤增到人,湖南省宁远县第九中学校长李成勋既兴奋又倍感压力,兴奋的是学校短短两年时间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状态,从全县“垫底”跃升15个名次进入第九名,曾经师生、家长的边缘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与期待。而迅速“膨胀”起来的学校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是李成勋的动力也是压力。

是什么让一所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这源于宁远县教育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科学谋划、创新路径,实现了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出一大步。

引入第三方助力课改再出发

宁远县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年,县教育局就提出“学”“议”“评”“练”四环节教学法,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课改理念深入人心。

“‘四环节’教学法搅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池春水’,但十余年的实践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疲了、学生厌了,‘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需要在总结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再出发,自己破局。”年上任的宁远县教育局局长毛永,重新审视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不能抱残守缺”。

一场国培项目培训让株洲市景弘中学走入毛永的视野,也让他找到了新的前进方向。

年,湖南省按照城乡对接、精准扶贫的思路创造性设计和实施“国培计划”名校乡村校手拉手培训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作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先后承担了宁远县、桑植县、冷水江市等7个县市的手拉手合作项目。景弘中学借助课堂教学改革的红利,将经验、方法结合被帮扶区域的实际进行“手把手”指导,有效解决了区域、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宁远县有三中、九中、德源小学3所学校成为景弘中学的乡村校手拉手培训项目送培对象,按照省国培办的规定,每所学校可以享受景弘中学4次8天的送教培训。但当培训开始后,他们发现景弘中学的培训不是“拼盘式”、碎片化的单方输出,他们从“教师培训”“学生培训”“示范·研磨”“总结提炼”四个阶段入手,把涉及课堂教学的小组建设、课堂流程、校本培训整合为一个整体,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既保证了培训效果,又增强了教师进行改革的信心。

问题出现了,如按照省国培办4次8天的计划实施培训,这么好的培训课程效果难以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县教育局党委几次开会专题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让景弘中学增加培训频率、巩固培训效果、孵化课改学校。就这样,经过几次沟通与协商,一个加强版的“手拉手”培训项目应运而生。

宁远县教育局综合考量,继续以宁远三中、宁远九中、德源小学为试点校,一场“一拉三”的课改孵化在宁远县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宁远教育流淌着改革的基因,我们要因势利导、借势而上,开创课堂教学改革新局面。”毛永回想起当时的决定说,“只要方向选对了,道路可以摸索出来”。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景弘中学从上到下做足了准备。景弘中学培训主管校长、项目执行人邓春林在前期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包含推进学校课改的途径与步骤、如何开展课堂评价、如何组织开展业务论坛、学校管理与文化的构建等28项内容的培训“课程菜单”。3所学校可自行在“菜单”内选择培训内容,或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另行“点菜”,提前预约送培时间。邓春林会根据培训反馈和进度灵活进行送培、诊断、指导。

“景弘中学课堂最有魅力、最成功之处就是课堂上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有翔实明晰的规范要求,课后有教研平台的保障、课堂评价的跟踪,而‘四环节’教学法虽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但在落地途径上还欠缺一套细化的操作规程。”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宁远三中校长胡顺发对手拉手培训项目充满期待。

为了保证手拉手培训项目的顺利推进,县教育局和景弘中学通过组织训前调研、专家讲座、现场观摩、过程诊断、主题研讨、体验式论坛、后续跟踪等形式有序推进项目进程,真正实现了在学习小组建设、课堂流程、导学案编制、教研平台搭建和学校管理评价重构五大领域与学校教情、学情无缝对接。同时,县教育局对3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科都明确一名教研员全程进行跟踪指导,将培训落到实处。

作为项目对接人,宁远县教育局国培办主任邓格丽深有感触,“与传统的送教送培不同,景弘中学为宁远量身定制的系统课程,打破了零敲碎打,增加了教师对课程的黏性,培训效果非常好”。

从年初至今,两年来邓春林带领他们的教师团队到宁远县近50次,除了调研、送培、指导、答疑,他已成为3所学校的一分子,用德源小学校长李友梅的话说,“自从手拉手培训项目开始后,景弘中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技术、方法的植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景弘中学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就是我们信心的源泉”。

向“景弘”学什么

年下学期,德源小学语文教师刘霞作了一个大胆决定:她把在名校就读的孩子转到了德源小学,虽然当初费了一番力气才把孩子送进名校,但她说一点也不后悔,“相比成绩,我更看重德源小学孩子身上的那种自信”。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德源小学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大。

作为手拉手项目培训唯一的小学试点校,李友梅要克服许多“水土不服”,学段、课型、学情每一个都是教师不愿意改的理由。德源小学的课改之路是从李友梅的一次课改总动员活动开始的。“我们的能力并不差,可学生的成绩却难以提高”“在学科竞赛获奖名单中难觅德源孩子的踪影”……一连串的追问打破了教师心里最后的防线,改变课堂成为必然的选择。

改变从模仿开始。从小组建设到课堂流程再到导学案设计,德源小学紧跟景弘中学提供的“课程菜单”,按步骤和流程把涉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领悟透、落实好,不清楚的地方随时与景弘中学取得联系。

“在整个培训的初级阶段,3所学校的课改步伐虽然走得小心翼翼,但有了景弘中学技术上的后盾支持,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不会对课改产生怀疑。”县教育局负责培训工作的欧革桂说道。

“‘手把手’指导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许多时候我们担心教师离不开这个‘手’,景弘中学不可能一直帮扶下去,我们要走出自己的路。”毛永在培训项目推进过程中一直鼓励学校多尝试,不要看着别人走乱了自己的步伐。“学习景弘,到底要学习什么?”毛永在反思的同时也一直追问3所学校的校长。

李友梅开始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德源小学在借鉴景弘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们把小组延伸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中,让小组意识流淌在教师的血液中;他们利用评价的杠杆作用,教师课改做得好的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给予倾斜;他们结合学科特点,语文学科开设了阅读课、写作课、讲评课、复习课等课型,并结合不同课型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不仅如此,德源小学提出“四环六步”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临帖”到“入帖”再到“破帖”的转变。

“景弘中学是‘拐杖’,但我们要习惯没有‘拐杖’的日子。”李友梅一直紧绷这根弦,“相信经验也要突破经验,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景弘中学专家团队一直鼓励和帮助学校生成相应“造血”机制,“景弘中学只有一所,相比‘复制’一个景弘中学,我们更愿意看到景弘中学的课改理念和改革精神得以更广泛传播,有越来越多的‘景弘’成长起来”。为了培养自己的“培训专家”,年3月,宁远县教育局组织了60人的“课改培训师培养对象”在景弘中学集中培训一周。

“景弘中学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课改,且不停进行‘微创新’,在保证学校发展活力的同时为其他课改学校提供了榜样。”胡顺发感慨道,“我们不是复制景弘中学,但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借鉴,如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成长……我们要学的地方很多,但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课改有3分钟热情不难,难的是如何持续走下去。”年9月,李友梅在全校课改再动员会上说道。多次去景弘中学“取经”的李友梅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德源小学也有了一些“萌芽”,她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全体教师的一种共识。比如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多思考,课改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行动自觉;教师通过课改快速成长,许多教师的学科教学都有新的突破;家校关系更通畅了,从被质疑到逐渐接受,家长如今已成为课改的同盟军。

“课改倒逼我们改变”

“课堂活了,成绩评价却比不上人家怎么办?”3所试点学校课改之初,从学校领导到教师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要打消教师的疑虑,必须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以“从入口看出口”为核心的增量评价机制便应运而生。

对宁远九中来说,增量评价让他们看到了“一缕曙光”。面对全县“垫底”的成绩,传统的评价方式他们是没有话语权的,以“不比基础比进步,不看存量看增量”为核心的增量评价解决了“后进校”“后进班”教师的积极性问题,使基础差的学校和教师有奔头有动力,基础好的学校和教师有奔头更有压力,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反观3所试点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因为课改下降,反而大幅度上升。增量评价原本是为了保护、鼓励课改学校的,但现在却倒逼着其他学校进行改革,因为评价指挥棒变了,其他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无动于衷,评价成为引领改革的重要抓手。”用制度倒逼其他学校进行课改成为毛永的撒手锏。

宁远九中开始重新审视学生的成长,虽然学校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拔尖学生数量少,李成勋就鼓励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敢说、会说,让孩子在课堂上受到尊重,并将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纳入学生成绩。学校对学生的成绩看淡了,教师反而更包容了,学生进步得更快。

不仅如此,3所试点学校的课改强劲势头,让毛永有了新的思考:引入景弘中学实现“一拖三”,未来宁远县的课改能不能实现“三拖九”,以试点校带动整个区域课改向纵深发展?

“为了鼓励其他学校进行课改的探索,我们把涉及课堂教学改革的考评纳入县中小学质量评估标准,赋予一定的分值权重,用评价结果倒逼学校进行改变。”欧革桂说,“评价指挥棒变了,学校就有了改革的积极性。”

在3所试点学校,毛永的设想也逐步显现,乡镇和相邻其他县区的兄弟学校开始频繁上门取经。“我们有责任带动兄弟学校进行课改的探索,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媒实现校际互动、城乡牵手,实现区域教育的共建共享。”李友梅称这样也是一种“练兵”,可以在“手拉手”中实现教师的再成长。

“李校,第一天的行程结束了,突然很想您!与其他学校校长交流才知道课改这一路走来您各种决策的正确和科学,也更理解您的压力……”德源小学教师胡练作为送培专家到福州送课后给李友梅发的一条信息。尝到课改“甜头”的胡练说,“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更多兄弟学校”。

给在课改推进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搭建一个平台,把他们的优秀经验在区域内实现再孵化,这样就能形成区域推进课改的“内循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就这样,宁远县教育局在全县遴选课改教师组建课改专家库,首批成员共50人,主要来自3所课改试点校。在选聘过程中,县教育局坚持打破“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的传统做法,让有课改经验、热情的教师入选,进而让更多的教师看到县教育局推进课改的决心。

年出生的胡练就是课改专家之一,“如果用传统的选拔方式,我是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被选入的,但现在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在长好本领的同时为有需要的人做好服务”。

因为课改,传统的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显得“碍手碍脚”,课改成为倒逼宁远教育人进行系统改革的助推器。毛永说,接下来区域教育的顶层设计一定要让课改人有更大的实惠和荣誉。

《中国教师报》年05月05日第14版

作者:本报记者孙和保通讯员吕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