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党委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全省税务系统余名驻村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在三湘四水间的个驻村扶贫点,挥洒汗水,用心帮扶。即日起,红网湘税党建频道推出“第一书记的第二故乡”系列稿件,讲述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动人故事。
第一书记的第二故乡
驻村3年他让贫困瑶村旧貌换新颜
第一书记的第二故乡
手握三大法宝“秀才书记”致富有方
张家界市税务局驻坼岩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志胜(右)入户了解困难村民情况。
王志胜(左)看望在象市镇敬老院的父亲(中)。
红网通讯员陈汀张家界报道
高高北山之腰,滔滔娄水河畔。
老井、老塘、老水窖、老屋场……湖南省慈利县象市镇坼岩村位于海拔米左右的高寒山区,因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青石岩而得名。由于特殊的地容地貌,村民世代喝屋檐水;因自然条件恶劣,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水村”“留守村”。年,坼岩村33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户人,是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区域。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6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张家界市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王志胜克服重重家庭困难,带领村支两委,凝心聚力,使得坼岩村旧貌换新颜。
驻村6年,他带着父亲搬了6次家
7月13日,久雨初晴。笔者来到位于白羊村的慈利县象市镇敬老院,见到了90岁高龄的王连汉老人。老人中学毕业就分配到桑植县委部门工作,上世纪80年代随着机构更迭,工作由行政转到财税部门,曾担任城关税务所所长等职,是敬老院唯一的公家人。
“儿子在对门山上当书记。”老人口中反复念叨的儿子叫王志胜,“对门山上”就是坼岩村。从年起,王志胜从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到驻村第一书记、队长。当问起他在这里住了多久、何时参加工作、怎么进税务部门时,他已完全记不起了。闲谈之间,还时不时任性地吵着要回桑植县老家。
院长告诉笔者,老人是今年5月住进来的,患有心梗、老年痴呆等症状,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他是一个爱跑的老人,有时趁人不注意,偷偷溜出敬老院,爬到山坡上,要到“对门山上”找儿子。
老人不知道,“对门山上”的坼岩村距敬老院30分钟的车程,要过一条河、两座桥,他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的。
“我到这来过!”来到坼岩村村部,儿子还特意带父亲到住过的房子坐坐,老人意识似乎又清醒起来。王志胜告诉笔者,去年5月份,为了就近照顾,多点时间陪父亲,把父亲接到坼岩村,住了2个多月。天气晴好,王志胜为父亲换衣服,刮胡子,洗把脸,带他到村里转转,老人心里乐开了花。老人怕孤独,每当父亲吵着回老家时,王志胜就用“哄”来应付。老人闲不住,无人看管,王志胜经常满村子找人,如此这般,只好将父亲安置在象市镇敬老院。
一间普通单间,一张床、2个床头柜、一个大衣柜,以及简单的洗漱工具,构成了老人在敬老院的家。
从乡下老屋、县城、市城区、女儿家、坼岩村,再到敬老院。父亲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搬家次数越来越频繁。每搬一次家,就像一次急行军。虽然远离故土故人,随身物品越带越少,但见面次数却渐渐多了起来。距老家最远,离父亲最近!驻村6年,这是王志胜第6次带父亲搬家。
父亲心梗抢救,恰逢水改工程进入关键期
“志胜,快回家看一看,父亲心梗发作,医院抢救,我实在应付不过来,快要崩溃了!”
年,王志胜担任该村第一书记。这年6月份某晚6点多钟,正值坼岩村水改工程进入大会战关键时期。水改工程是民心工程,也是坼岩村脱贫攻坚的“拦路虎”,不能有丝毫懈怠。该工程起自向家坡村,一路爬坡过坎,长约8公里,投资余万元,工期一个半月。为保证工期,早日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该村后盾单位、县直、镇水利部门,全体总动员,全员齐上阵。协调占地纠纷,调集工程物资,组织村民出工……每天,王志胜总是第一个上工,最后一个收工。忙完手头的工作,王志胜连夜驱车赶往桑植,待父亲病情稍微稳定后,又匆匆回到坼岩,坚守在水改工程现场。这一坚守,就是将近一个月。
当清冽甘甜的自来水进村入户时,王志胜来不及打开水龙头,喝上一口纯净的山泉水,就匆匆忙忙赶回家时,发现父亲已经装上心脏支架,妻子累倒了,人瘦了一圈,却还在咬牙坚持服侍病榻前的老人。为父亲求医熬药,接送小孩,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亲,想到妻子这些年的无私付出,王志胜心里很不是滋味。
妻子是一名退休职工。年原张家界市国税局安排王志胜到坼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解决丈夫的后顾之忧,让丈夫安心驻村工作,夫妻俩决定将80多岁的父亲接到城区家里照顾。
父亲过不惯城里生活,三天两头吵着回老家。王志胜将父亲又送回桑植,安置在县税务局宿舍,一日三餐吃在机关食堂。只要有空闲,王志胜就赶回家为父亲洗洗涮涮,检查水电,做顿饭,陪陪父亲。
父亲走失,他调监控找到穿短裤的父亲
“年坼岩村未脱贫6户20人……”随着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王志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回家次数越来越少,陪父亲的时间越来越短。
“爷爷又不见了!”年9月底的一天,在桑植县人社局工作的侄女打来电话。因与孙女一言不合,父亲负气出走。接到父亲走失的电话,王志胜安排好手头工作,驱车多公里赶回桑植。
发动城里的亲友走街串巷找了一遍又一遍,几个小时过去了,父亲依然不见踪影。父亲年纪大了,又身患疾病,长时间在外,后果不堪设想。
调取监控,王志胜最终在离家10公里的高速路口,找到了走失5个多小时的父亲。当时,父亲正穿着一条短裤,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委屈得像个孩子。见到父亲那一刻,王志胜心头一酸,泣不成声。
驻村6年,王志胜已记不清这是父亲第几次出走,但这是出走时间最长的一次。想到这些,王志胜至今还有些后怕。家里人商量,是不是请个保姆?可父亲脾气倔犟,保姆呆不了3天又被赶走。于是,他决定将父亲带在身边,方便照看,就近赡养,父子俩还为此订了“半年之约”。
“老死不离乡,病死不离床,讨米还靠本地方。我有儿有女,凭什么住敬老院?再说,我在这里过得好好的,挨女儿家也近,那里我一个人都不认识……”
刚开始做父亲工作时,王志胜碰了一鼻子灰。王志胜没有灰心,趁父亲清醒明白时,多次和父亲谈起他年轻时到农村建点联点(类似于现在的驻村帮扶)时,作为“半边户”家中的老大,王志胜是如何支持他工作的点点滴滴的。一来二去,这位4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革命”“老党员”“老税务”终于低头,全力配合儿子驻村帮扶。于是,就有了王志胜驻村6年6次带父亲搬家的故事。
六年磨一剑,付出终有回报。6年前,王志胜父亲84岁,小女儿小升初;6年后,小孩初升高,父亲90岁,从县局一把手、市局稽查局局长,到第一书记,王志胜的身份在变,职务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舍小家为大家,“真扶贫、扶真贫”的炽热情怀。在父亲的带动和感召下,今年30岁的儿子王灏从镇扶贫工作站站长到副乡长、儿媳妇杨静君也于年加入驻村行列。6年来,坼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来水、液化气、沼气、洗衣机、家家户户住新房,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产业经济快速壮大,民生工程日益完善,人均收入从不足元增加到0多元,年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年贫困人口清零,村民群众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如今,坼岩村从“天水村”向“百岁健康村”华丽转身,村民们正朝着“富硒坼岩、长寿坼岩、文明坼岩、勤劳坼岩”的小康之路上阔步前行。
夕阳西下,在坼岩村,王志胜搀扶着老父亲四处兜转的画面,唯美而温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