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洞村”年整村脱贫后,以“十八洞为代表的湘西经验”,诞生了一批批打眼的“十八洞姊妹村”,如新化县油溪桥村,永顺县芙蓉镇科皮村、高坪村,桑植县红军村等。通过“十八洞村”的“村级样本”效应,在外接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的积极互动下,“十八洞姊妹村”旧貌换新颜,并创造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特色村庄的完美蜕变。

变“靠天靠地”为“不等不靠”

油溪桥村位于新化县吉庆镇东北部,属石灰岩干旱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当地曾流传一句话“有女莫嫁油溪桥,一年四季为呷愁”。但在以“十八洞村”的“村级样本”效应激发下,该村已完美实现从贫困村到全国特色村的蜕变。

油溪桥村是如何实现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百强特色村庄和国家级AAA景区村的完美蜕变?农民自身思想的转变,是脱贫攻坚的前提。激发村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变“靠天靠地”为“不等不靠”。

油溪桥村面对土地贫瘠、赌博成风、人心涣散、劳力外流的困境和窘迫,从转变观念和精神脱贫入手,提出“不要向别人要,靠自己求发展”等理念,通过思想宣讲、移风易俗、新风倡导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精神和自我振兴意识。

一块闲置沙洲挖出“第一桶金”

在“不等不靠”思想理念的引领下,油溪桥村开始思索在外无资金来源、内有先天不足的被动局面下,如何在自己一穷二白、资源匮乏的乡村大地上找到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经过苦苦探寻,村民先后挖掘出油溪河边一块闲置沙洲的商业价值,以资金垫付、设备租用、劳动力自筹等方式,把闲置沙洲开发成有造血功能的停车场项目,实现租金收益20万元,挖到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随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发荒山余亩,荒山开发率%。接着,推出一年四季有果有花的多品种多功能经果林建设,为村庄文明建设、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村庄长远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油溪桥人的精神字典里出现最多的是“自己的家乡自己建”。村民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个乡村奇迹,油溪桥村旧貌换新颜。例如,为实现耕种水旱无忧和出行户户通,村民们握紧锤子自己干,仅花费元钻机费,就完成16万元的管道沟通挖掘施工项目。

全村党员主动为村民解心结

要想口袋富,先要脑袋富。油溪桥村以基层党建凝聚全村人、鼓舞全村人、带动全村人,形成一支内生内发的自主力量。

全村党员主动为村民群众“解心结”“解忧愁”,做到“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实行党员服务联户制度。建立党员廉政勤政档案,党员干部带头义务筹工多个。

记者了解到,目前,村“两委”委员平均年龄不到36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人。强化支部班子治理能力建设,油溪桥村被授予“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基地”。

在外经商、身家千万的致富能人彭育晚,被成功引回任村支部书记。彭育晚发挥脱贫致富“领头雁”作用,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大刀阔斧狠抓支部班子建设、推进村务治理改革、构筑产业发展四梁八柱,推动村乡风文明、生态环境、产业项目等各项事业实现全面振兴。

目前,油溪桥村栽种苗木3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92.8%。创建国家级3A景区,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综合收入万元。依托本地气候土壤特性,探索发展田鱼养殖、甲鱼养殖等特色农业,建成农业产业基地13处余亩,开发10多种注册“油溪桥”商标的农产品,年销售收入万元。

做到事情商量办和事情一起干

同时,推动村民共议共治共管,发挥农民的自治主体作用。秉承“村里的事情商量办、村里的事情一起干”议事协商理念,创新推动村民理事会、项目理事会等,共商共议产业规划、项目建设、净化美化及用水管水等村级重大事项和公共事务,农民用水者协会获评“全国用水者模范协会”。

创新自治有赖于新型管理模式。如推行一户一文明档案袋制,实行村民包庭前卫生清扫、包绿化管护等,引导村民从自觉改陋习做起。年,油溪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推出的“积分制”管理,实现村庄治理从粗放到精细、从被动到自愿的转变。“积分制管理”经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党员干部带、致富能人带、先进模范带,产业开发经营实现全村人口、全村土地、全村项目“三个全覆盖”。通过推行有人牵头、结对帮扶、捐工捐劳等多福利举措,为贫困村民创造年福利收入4万余元,村扶危济困基金会发放救助金62万余元,帮助困难家庭改造危房36套,确保振兴路上“一个不少、一个不落”。(实习记者李琼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